新老“五棵松”
冒着夏日时断时续的毛毛雨,专程去凭吊那己逝去三年多的南芬五棵松,当我再次站在老五棵松旧址时,想起李白在《把酒问月》中的诗句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。感到那横亘在两座山崖间的五棵松身躯,并没有死,它己在天地间得到了永生。那长满鳞片的巨大树杆,分明就是躺下的巨龙。可我也知道老“五棵松时代”毕竟结束了。是年有好心人要为“五棵松”续“香火”,曾择日栽下了一组小“五棵松”,可这年幼的五棵松,可能是思念自己祖先的缘故,不日也走上了去往天国的路。前年秋又有人在此栽下了一组年幼的五棵松,来接老五棵松的班,这组小松树忍住思念之情,终于顽强的活了下来。见到此情此景,心中那种说不清楚的情感,便在这个有雨的日子里张开翅榜弥漫开来。要想再见那英雄般的老“五棵松”的雄姿,就只有到《英雄儿女》等电影或摄影家的作品中去一观了。
“五棵松”作为南芬的标志性风景树,有20多米高,那身躯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搂过来,彰显着无比的大气。这“五棵松”风光原本是由四株树组成的,只因在远看是五棵树而得名。这“五棵松”历经五百多年的雨恨云愁,无比忠诚的镇守在南芬细河萝卜渟边的山崖上,每天笑看日出日落,目送着一路走来又一路远去的细河水。夏日里,也许是出于对五棵松的敬仰,那大声吵闹的细河水,当来到“五棵松”的脚下时,却突然安静下来,脚步轻轻的从“五棵松”的门前走过。只有冬日里的朔风才敢粗脖大嗓的向那古松发出问候。“五棵松”的对面就是电影《英雄儿女》的拍摄地南天门。作为当地树界的杰出代表,古松走进了《英雄儿女》等多部电影中,成为南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。就是这样一代名松,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己先倒下了两株,也许是思念同伴的缘故,剩下的两株也在2006年夏日一个有大风路过的夜里,轰然倒下了,并在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声浪后,把自己的身躯一直横亘到沟对面的山崖上。“五棵松”活着的时候能顶天立地,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,也大声的向当地人道别,这就是老“五棵松”的品格。
知道“五棵松”魂归天国的事,那是在2006年夏季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。作为老南芬,我每次从“五棵松”家门前经过,差不多都要向那松树界前辈行庄严的注目礼。可这次却找不到那高大的树身了,心中一沉,不免有些失落,经细细搜索,才在萝卜渟的山崖上发现己大去多日的“五棵松”,心中顿时生发出许多伤感。我曾收集整理过关于“五棵松”的传奇故事。以纪念这一代名松。传说“五棵松”是由五条神龙变化而成的,是正义的化身。
早年,细河的河面比现在要宽阔多了,萝卜渟的水势浩大,水深十余米,十多斤重的鲶鱼鲤鱼成群结队。民间传说,很久很久以前,这渟里住着五条鲤鱼精,年年要吃童男童女,令萝卜渟周边的百姓苦不堪言。当上天得知这一情况后,便派东海龙王麾下的五条神龙前来降妖捉怪。当神龙捉拿了妖怪后,使奉旨镇守在萝卜渟边,保一方平安,年深日久,就化作“五棵松”,使这里年年风调雨顺,黎民百姓安居乐业。有人说这“五棵松”是有思想、有感情的。传说有人曾想锯倒“五棵松”为己有,可用钢锯一拉,汩汩流出来的是鲜红的血浆,那人“妈呀”一声叫后,扔下锯就跑了。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打“五棵松”的歪主意了。
“五棵松”也真是了得,那山崖上的土很少,松树们就把根强行扎进石缝里,天再旱也是脸不变色心不跳。风、雨、雪来了,都一笑了之。让人感受到什么是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。“五棵松”的品格是高尚的,长年累月用自己阳刚的身躯装点着这里的风景。风到了,它们就顺手用大风梳头。雨到了,它们就掬捧清冽的雨水洗脸。雪来了,它们就用片片飞雪沐浴。喜鹊、山鹰都把五棵松当成了自己的家,有事没事总爱来看看。那松树也是有感情的,当有人站在树下乘凉时,就仿佛听到那松树在与你唠喀。盛夏时,有人喜欢在树下把酒临风。无论是谁陏闷了,站在“五棵松”下,听那松树与风的劝说,看眼前的愽大世界,心中的不快就会烟消云散。
“五棵松”风光真是壮美。在这里人们可以“闲上山来看野水,忽于水底见青山”。那种感觉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,只有来到五棵松脚下才能体会到。春日,当山花烂熳时,在“五棵松”身边会平凭几分豪气。夏日,雾里的“五棵松”最有思想了,那丝带一样的白雾,让五棵松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。秋天,站在“五棵松”下,看远处开始成熟的庄稼,那醉人的田园风光,让人感受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的内涵。冬季,“五棵松”风光就更有特色了,在飘雪的日子里,领略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”的诗情画意,真是无比的畅快。
一缕阳光透过云缝照在己大去的老“五棵松”身上,那卧龙般的身躯,己长眠在萝卜渟边,但其精神却得到了永生。新一代五棵松己在萝卜渟的山崖上成功的安了家。白雾尚在身边缠绕着,我久久的伫立在高高的崖上,远眺一望无垠的世界,看着己“睡下”的老五棵松,让人感到大自然真是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。小五棵松英姿勃发,并开始履行镇守萝卜渟的职责。许多晶莹的水珠在小松树身上滚动着,滴在身边的岩石上。追忆起事关老“五棵松”的如烟往事,看身边小“五棵松”的“孩子气”,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。树且有情,何况人乎。新一代“五棵松”正在南芬的山崖上成长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